检验部开展自身抗体定量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最终被证实为自身免疫相关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的高滴度自身抗体,这也是临床确诊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某些自身抗体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已成为诊断相应疾病的金标准,因此,检测疾病伴随的特征性自身抗体谱变化,可为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控提供强有力证据。
当前,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自身抗体检测已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国内由于90%以上的实验室长期依赖定性检测方法,因此自身抗体定量检测的观念和意识远远滞后于检测技术的发展。
检验部新采用的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检测自身抗体,可对每个抗体出具明确浓度和量值,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定性检测对于“灰区”(弱阳性)结果判断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定量检测可对“灰区”进行精确界定;第二,针对处于无症状期但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的患者,为后期的随诊及抗体量值变化的监测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第三,对治疗前后患者抗体定量检测对比,为临床医生判断疾病活动度及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估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总体而言,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诊断及鉴别诊断、疾病进程判断、疗效及预后观测以及疾病早期预警。
目前检验部开展的自身抗体定量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抗ENA抗体谱(15项)、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6项)、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抗体谱(PR3、MPO、GB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定量、系统性硬化症抗体谱、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抗体谱等,还可根据临床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
对于定量报告单的解读分为首诊患者和复查患者两类:对于首诊或初次接受定量检测的患者,在报告单解读时不仅要关注抗体的阴阳性结果,同时还需要关注抗体量值的水平高低;对于住院复查或出院随诊患者(或接受至少两次以上定量检测的患者),由于接受了相关的治疗措施,因此对于定量检测报告单的结果解读时,应尤其关注治疗前后或两次检测前后的抗体量值改变幅度,从而对治疗效果或疾病活动度进行有效评估。
一、自身抗体定量检测报告解读
首诊患者应重点关注抗体量值水平的高低及对应的临床意义
等级 | 临床意义 | 检测值(C)(注:单位RU/ml) |
- | 阴性 | C<20 |
(+) | 弱阳性 | 20≤C<30 |
+ | 阳性 | 30≤C<50 |
++ | 中等强度阳性 | 50≤C<80 |
+++ | 强阳性 | C≧80 |
随诊或接受两次以上检测患者应重点关注量值改变幅度
两次检测 (R:前后量值比值) | 改变幅度 | 临床意义 |
R<2 | 轻度改变 | 量值改变不明显,需持续观测 |
2≤R<4 | 中度改变 | 量值改变与临床表现及治疗有一定相关性 |
R≧4 | 大幅改变 | 量值改变与临床表现及治疗相关性较高 |
注:任何抗体量值改变的判断均应该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二、自身抗体项目临床意义简述
1.自身抗体谱定量(ZSKTPDL)
检测项目 | 临床意义简要 |
nRNP/Sm | 高滴度的抗nRNP/Sm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标志物,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
Sm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志,阳性率仅5-30%。 |
SSA | 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阳性率40-80%。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和类风湿关节炎(3-5%)等疾病中。 |
SSB | 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40-8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当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10-20%)。目前被认为是干燥综合症诊断的血清学标记。 |
Scl-70 | 系统性硬化症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为98-100%,敏感性为40%。该抗体阳性与弥漫性皮肤改变、近端皮肤累计、肺间质纤维化、心脏、肾脏等多器官受累密切相关,被视为预后不良的指标。 |
Jo-1 | 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有高度特异性(>95%),在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中期阳性率可达6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定量检测是肌炎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
CENPB | 是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80%-90%。 |
核糖体蛋白P0 | SLE的标志性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相关,存在于SLE活动期、狼疮脑病(50%-90%)。 |
Ro-52 | 抗Ro-52抗体可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出现,因而单独的抗Ro-52抗体阳性不应判断为抗SS-A抗体阳性或作为SLE及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指标,应结合其他项目进行判断。 |
dsDNA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30%-90%。与SLE的活动性,尤其是狼疮肾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
组蛋白His | 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均可出现,不具有疾病特异性。如果单独出现,而不伴有其他抗体,则可诊断为药物诱导红斑狼疮DILE。 |
核小体Nuc | SLE的标志性抗体,可用于SLE的早期诊断,与狼疮肾炎相关。 |
PM-Scl | 在多肌炎/皮肌炎及弥漫性PSS疾病中有发生。 |
PCNA | SLE标志性抗体(2%-10%),临床症状相关性不清,可能与SLE弥散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
AMA-M2 | AMA-M2抗体对PBC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在大约90%的PBC患者中可检测到,具有极高的诊断灵敏度。低滴度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及结缔组织病(CTD)。 |
2.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定量(ZSMYXGBKTPDL)
检测项目 | 临床意义简要 |
AMA-M2 | AMA-M2抗体对PBC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在大约90%的PBC患者中可检测到,具有极高的诊断灵敏度。低滴度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及结缔组织病(CTD)。 |
LKM-1 | 抗LKM-1抗体是II型自身免疫肝炎的特征性抗体,约82% LKM-1阳性的患者可能转化为肝硬化。此抗体在丙型肝炎的患者中检出率大概为7%,极个别氟烷导致的肝炎患者中也可检出。 |
LC-1 | 抗LC-1抗体与抗LKM-1抗体高度相关,经常在AIH年轻患者中检测到。约50-60%的抗LKM-1抗体阳性患者同时抗LC-1抗体阳性。然而二者也可以单独出现。 |
SLA/LP | SLA/LP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是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高度特异性抗体,在AIH中的阳性率为10%~3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它自身抗体同时存在,多出现在ANA、SMA和抗LKM-1抗体阴性的AIH患者血清中。 |
gp210 | 抗gp210抗体被一致认为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高度特异性抗体。对于临床、生化和组织学表现疑诊PBC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的患者,或抗线粒体阳性而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重叠综合征(如遇干燥综合征重叠)的患者,抗gp210抗体检测有重要价值。 |
sp100 | 抗sp100抗体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在PBC中特异性约为97%,其敏感性为10%~30%,该抗体阳性的PBC患者出现肝硬化的几率明显增加,该抗体对AMA阴性的PBC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3. 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抗体谱定量(ZSMYXXGYKTPDL)
检测项目 | 临床意义简要 |
MPO | 主要与多发性微脉管炎(MPA)、新月型肾小球肾炎(NCGN)、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相关。抗MPO抗体阳性强烈提示坏死性血管炎或特发性肾小球肾炎。 |
PR3 | 为韦格纳氏肉芽肿(WG)的标志性抗体,其诊断WG的特异性大于95%。其敏感性和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在初发的非活动性WG中阳性率只有50%,而活动性的典型WG可达100%阳性。 |
GBM | 是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特异性抗体,抗GBM抗体可在约90%的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病人中查到,抗GBM抗体滴度可与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的活动性相关,可用于检测病情变化、临床疗效观察。 |
4.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定量检测(KHGASTKTDL):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抗体,敏感度70%-85%,特异性90%,是疾病活动和预后的指标。
5.抗心磷脂抗体(ACA)定量检测:临床上将一组包括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神经精神损伤等症状成为抗磷脂综合征,这类抗体主要分为IgA/IgM/IgG,阳性率为87%。这些抗体也可在多种风湿疾病中出现。
三、标本采集及报告时间
1. 标本采集:3-5ml促凝血,避免使用溶血、脂血、黄疸样本。
2. 报告时间:每周一至周六上午十点之前样本,当天下午3:00发报告,十点之后样本次日下午3:00发报告。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来电咨询免疫室,联系电话:8801169